古诗文网
首页 对联 成语 文言文 辞赋

八百里分麾下炙,五十弦翻塞外声。

宋朝辛弃疾

bā bǎi lǐ fēn huī xià zhì,wǔ shí xián fān sài wài shēng

  八百里分麾下炙,五十弦翻塞外声。

古:仄仄仄通平仄仄 仄仄平平仄仄平  ◆声【下平八庚】
今:平仄仄通平仄仄 仄平平平通仄平  ◆声【十一庚,eng,ing(ieng),ong(ueng)iong,(üeng)】

出自:宋.辛弃疾《破阵子·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》
八百里分麾下炙,五十弦翻塞外声。

【释义】

意思是部下的官兵分食烤熟的牛肉,军乐队演奏出雄壮的战歌,800里是牛的代称

【注释】

1、八百里:牛名。《世说新语·汰侈》篇:“王君夫(恺)有牛,名八百里驳,常莹其蹄角。王武子(济)语君夫:‘我射不如卿,今指赌卿牛,以千万对之。’君夫既恃手快,且谓骏物无有杀理,便相然可,令武子先射。武子一起便破的,却据胡床,叱左右:‘速探牛心来!’须臾炙至,一脔便去。”韩愈《元和圣德诗》:“万牛脔炙,万瓮行酒。”

2、分麾(huī)下炙(zhì):把烤牛肉分赏给部下。麾下,部下。麾,军中大旗。炙,切碎的熟肉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之石切,音只。《说文》炮肉也。从肉,在火上。《诗·小雅·瓠叶传》炕火曰炙。《书·泰誓》焚炙忠良。《疏》焚,炙,俱烧也。又《诗·大雅》旣之隂女,反予来赫。《传》赫,炙也。《疏》王肃云:我隂知汝行矣。乃反来赫炙我,欲有以退止我言者也。又亲近也。《孟子》况於亲炙之者乎。《注》亲近而薰炙之也。又《玉篇》热也。又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之夜切,音蔗。义同。又《唐韵正》古音之恕反。《枚乗·兔园赋》於是从容安步,鬭鸡走兔,俛仰钓射,煎熬炮炙,极乐到暮。射音树。又叶陟略切。《诗·小雅》执爨踖踖,为俎孔硕,或燔或炙。《朱传》踖,叶七略反,硕,叶常约反,俱与末句万寿攸酢酢字叶。

3、五十弦:原指瑟,此处泛指各种乐器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:“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,悲,帝禁不止,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。”李商隐《锦瑟》诗:“锦瑟无端五十弦,一弦一柱思华年。”

3、:演奏。《广韵》《集韵》孚袁切《韵会》浮袁切《正韵》孚艰切,音番。《说文·新附字》飞也。《张衡·西京赋》众鸟翩翻。又《增韵》反覆也。通作幡。又通作反。又《韵补》叶孚愔切《郑曼季·赠陆云诗》鸳鸯于飞,徘徊翩翻。载颉载颃,命侣鸣羣。又《韵补》叶孚焉切,西京赋与旃同叶。 《集韵》或作飜。亦作拚。

4、塞外声:指悲壮粗犷的战歌。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书盈切。《正韵》书征切,竝圣平声。《说文》:音也。《书·舜典》:诗言志,歌永言,声依永,律和声。传:声谓五声,宫商角徵羽也。《礼·月令》:仲夏之月,止声色。注:声谓乐也。又凡响曰声。张载《正蒙》:声者,形气相轧而成。两气者,谷响雷声之类。两形者,桴鼓叩击之类。形轧气,羽扇敲矢之类。气轧形,人声笙簧之类。皆物感之良能,人习而不察耳。《韵会》:韵书平上去入为四声。又声敎。《书·禹贡》:东渐于海,西被于流沙,朔南暨声教,讫于四海。《左传·文六年》:树之风声。注:因土地风俗,为立声教之法。


【问答】

“八百里分麾下炙,五十弦翻塞外声”是什么意思?

诗词原文为:

《破阵子·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》


醉里挑灯看剑,梦回吹角连营。八百里分麾下炙,五十弦翻塞外声。沙场秋点兵。

马作的卢飞快,弓如霹雳弦惊。了却君王天下事,赢得生前身后名。可怜白发生!

译文:

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,梦醒时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。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,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。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。

战马像的卢一样,跑得飞快,弓箭像惊雷一样,震耳离弦。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,取得世代相传的的美名。可惜已成了白发人!

【翻译】

英:Eight hundred miles down, fifty strings out of the plug

韩:팔 백 리 는 휘하 로 굽 고, 오십 현 은 언외 로 울 려 퍼 진다.

繁:八百裏分麾下炙,五十弦翻塞外聲。

本文图片皆有版权
http://www.haoshiwen.org/view.php?id=77444

作者介绍
辛弃疾 辛弃疾(1140-1207),南宋词人。原字坦夫,改字幼安,别号稼轩,汉族,历城(今山东济南)人。出生时,中原已为金兵所占。21岁参加抗金义军,不久归南宋。历任湖北、江西、湖南、福建、浙东安抚使等职。一生力主抗金。曾上《美芹十论》与《九议》,条陈战守之策。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,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,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;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。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,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。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,后被弹劾落职,退隐江西带湖。...
猜您喜欢的分类
©古诗文网